查看原文
其他

一定要把“只握手”这件事办妥

走近外交 2024-03-01

作者:鲁培新


曾任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、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。


音频



正文

1989年5月15日至18日,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、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正式访问中国。我当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,参加了戈尔巴乔夫访华的筹备和在华期间的礼宾接待工作。

由于懂俄语,在这次访问过程中,我同戈尔巴乔夫朝夕相处、直接交谈,颇有一些感触。同时,也深深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在解决中苏关系正常化问题上高瞻远瞩、举重若轻的战略家风范。

中苏高级会晤是轰动世界的大事,在礼仪、热度等方面如何把握分寸,事关重大。小平同志对此考虑得很细。在戈尔巴乔夫访华前,他指示外交部说,全世界都注视着中苏高级会晤,在接待戈尔巴乔夫来访的礼仪等安排上不要太热,要讲究适度,见面只握手、不拥抱。他还叮嘱说,此点在同苏方谈具体礼宾安排时向他们打个招呼。

为了认真贯彻小平同志这一重要指示,钱其琛外长特意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,要求一定把这件事办理妥当。至于如何同苏方谈,让我自己考虑,但提醒注意方式方法,要艺术一点。

我深知这件事情的分量。同先期来华的苏联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会谈时,我谈到两位领导人会见厅的布置、座位具体安排,恰当而自然地向对方提出:

中国的礼节习惯与俄罗斯不同,按中国古代礼节,朋友之间见面只作揖,握手是你们西方的礼节,我们接受过来,而我们没有拥抱的习惯。

中方建议两位领导人见面时“只握手、不拥抱”,按中国习惯做,希望司长亲自向戈尔巴乔夫本人转告。

苏礼宾司长表示理解,并允诺报告戈尔巴乔夫本人。

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


1989年5月16日上午10时至12时30分,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戈尔巴乔夫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。对此次会晤中的座位和参加人员握手程序,我们都作了特殊的礼宾安排。

会客厅环境布置


由于不是会谈,是会晤,决定不设长桌,而是摆茶几、坐沙发。为了突出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,我们安排中苏双方参加会晤人员的座位与主宾拉开一定距离。

1989年5月16日,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。


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的沙发背后,分别竖立着中苏两国国旗。至于握手程序,为了突出两位领导人握手的场面,我们安排参加会晤的李先念主席、姚依林和吴学谦副总理、钱其琛外长同小平同志隔开两三个人的距离,苏方人员也是这样安排的。

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(右2为作者鲁培新)


当我陪同戈尔巴乔夫走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门口时,小平同志已在那里等候。两位领导人热烈握手,此时我特别留意,戈尔巴乔夫没有拥抱小平同志,显然苏方礼宾司长已向戈尔巴乔夫打了招呼。不过,两人握手的时间相当长。有位朋友看电视直播时掐着手表算了算,整整35秒钟。

“只握手,不拥抱”这简单朴素但含义深刻的六个字,不只是礼仪问题,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和长远的战略考虑,既准确概括了当时中苏关系的性质,又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确定了方向。它使我深刻领悟到,即使是握手这一简单的礼仪形式,也有高度的政治性。


由于临时决定记者招待会改到钓鱼台国宾馆,已经等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外记者只好赶到钓鱼台,这样,记者招待会至少得推迟一个半小时举行。戈尔巴乔夫提出,要我陪他在院内散散步,欣赏一下钓鱼台的美丽风景。

在一个小时的散步中,我向他介绍了钓鱼台的历史、简况等。他对这儿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环境赞不绝口,说苏联每年也接待不少国宾,也应建一个像这样的国宾馆。

后来,他把话题自然地转到了对小平同志的印象上。他说,刚才同邓小平的谈话,给他留下极为美好、深刻的印象。他觉得,邓小平犹如他的老师,在给他讲课,又好像是他的长辈。

他仔细倾听邓小平对中苏关系今后发展的高见,认为邓小平对中俄历史很清楚,对中苏近20年的问题了如指掌,令他感到十分惊讶,也很钦佩——85岁高龄的人,精神这样好,记忆力惊人,分析问题条理清楚,在世界伟人中也是少见的,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领袖。



— END —


文字 | 选自《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》  作者:鲁培新

编辑 | 走近外交 霖霖




推荐阅读 /


新中国第一批“使”字牌照

驻波兰大使上任必做的两件事

朝鲜停战谈判中的英文速记员


关注我们 /



“走近外交”订阅号

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



“吴建民公益基金会”服务号

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一定要把“只握手”这件事办妥
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